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岳西縣主簿鎮余畈村,村民從山上移到山下,從路邊集中到小區,生活環境更加優美,生產條件更加便利。
高潔湛藍的天空,巍峨綿延的群山,紅瓦白墻的樓房,村民紅撲撲的笑臉……秋日的余畈村,就是一幅恬靜安逸秀美的鄉村畫卷。
坐落在105國道邊上的余畈中心村莊,100余棟農家小樓錯落有致地分布著。 2005年“9·2”洪災后,村里結合災后重建引導群眾異地搬遷,新建起了這座中心村莊。 10月2日,記者來到這里,干凈開闊的休閑廣場前,金菊怒放,丹桂飄香。
“嘟嘟嘟……”一陣機器轟鳴聲引導著記者走進一處農家小院,57歲的彭世芳正和老伴一起加工中藥材。兒子、兒媳在城里工作,彭世芳夫婦倆在家也閑不住,剛收割完高山茭白,就開始忙活起藥材生意。 “今年除了茭白,我這中藥材還能賺個7萬塊錢。這要是以前住在山里,想都不敢想! ”彭世芳笑著說。
彭世芳的“老家”,在2公里外的山坳里。土坯房、土公路、土自來水,一碰上下大雨,基本上就是路斷、電話不通,還沒水吃。 2005年那場洪災,余畈村52戶群眾房屋倒塌,120處道路、河壩被毀。彭世芳的房子被泥石流沖出一個大窟窿,窗子也被砸倒。災后重建,村里引導群眾異地搬遷建房,彭世芳第一個帶頭響應。“從山上到山下,這可是我們盼了幾十年的好事。現在居住條件好了,鄰里間都互相競賽,爭著發家致富。 ”彭世芳告訴記者。
近年來,余畈村先后有120余戶群眾從山里搬遷到中心村莊。在村莊建設中,村里堅持規劃先行,邀請省市專家上門考察,制訂了基礎設施、房屋建設、村莊綠化、特色產業發展等10多個子規劃,突出中心村莊的山區特色、民俗特色和精品特色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,先后爭取實施了整村推進項目、水毀恢復工程、“村村通”工程、農村清潔工程、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等各類工程,共引進各類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。 “目前,中心村莊內戶戶通水泥路、自來水、有線電視和網絡,家家建有沼氣池和綠化池。農民健身廣場、太陽能路燈、幸福書屋,這些過去只有城里人才享有的,我們現在都有了。 ”余畈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懷介紹說。
余畈村在依托中心村莊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的同時,引導群眾發展茭白、茶葉、獼猴桃、杜仲等特色種植業,大幅提高群眾的收入水平。目前,余畈村共發展高山茭白1200畝、獼猴桃1140畝、中藥材1100畝、茶葉600畝,村民人均擁有 “三畝半”,即人均擁有一畝菜、一畝果、一畝藥、半畝茶,人均收入7000余元,實現了整村脫貧。
致富有抓手,新居美如畫。結合今年正在開展的“清潔家園、美化鄉村”行動,社區新建了垃圾屋,購買了垃圾桶和垃圾車,配備了衛生保潔員,對垃圾實行“戶收集、村集中、鎮處理”的處置方式。
“當前,我們的清潔家園行動正在向中心村莊外圍輻射,引導散居農戶清除臟亂差,建立文明生活方式。我們要把農村建設得比城市更美好! ”王玉懷說。
蚌埠華迅網絡會堅持推出更多原創高質量相關文章,希望大家多多關注!
本文版權歸蚌埠華迅網絡所有,轉載請注明,謝謝!
|